袁世凯出生后,父母便知道这是一个桀骛不驯的顽童,即使在襁褓里也并不那么安分。,最新章节访问:ШШШ.79xs.СоМ。他出生时只有七斤,而食量却大的惊人,母亲的‘奶’水很快被他吸得干瘪瘪的。
在袁世凯出生的当月,袁保庆和妻子牛氏也生了一个儿子,可是不久即告夭折,于是嗷嗷待哺的小世凯就由牛氏喂养。牛氏边喂‘奶’边对刘氏说:“大嫂,您可真有福气。咳……我那两个命苦的孩子……”
刘氏道:“弟妹,勿要忧伤。保庆和你都还年轻,等他回来你们再生一个便是。”
“大嫂,你不要哄我了。我自己的身子自己知道,咳……保庆仕途顺利,可惜我与几个妹妹都未能给他生个儿子……”
看着伤心落泪的牛氏,刘氏安慰道:“弟妹,别难过,我们是一家人,我的儿子不就是你们的儿子吗?不行的话将来让世凯给你们养老。”
小时候的袁世凯不但人长得漂亮——大眼睛、圆脸盘、‘唇’红齿白,而且聪慧过人,智力远远超出了他的年龄。俗话说,三岁看大,袁世凯小时候就膂力过人,胆大包天,完全是一个玩刀‘弄’剑、敢打敢拼的将军坯子。
跟所有的封建家庭一样,集万千宠爱的小世凯在刚刚会爬的时候,家人也给他做了一个测试:在地上放了‘毛’笔、钱币、木刀等物以确定孩子将来的发展方向,可是小世凯在垫子上坐了半晌愣是未取一物。后来袁保中又取来各种东西,如木马、稻草、肚兜等等,小世凯依然不为所动。直到回家省亲的袁宝恒将一块金牌掷于小家伙身旁才‘激’起其兴趣,他竟然将金牌拿在手里低头“研究”了半天。
这块金牌是咸丰皇帝所赐,用以奖励作战勇猛的袁宝恒。金牌上书“伊勒图巴图鲁”六个满文,这个封号意为“勇士”。小世凯的举动让袁保中兄弟几人吃惊不小,而祖‘奶’‘奶’郭氏更是爱护之诚,期待之殷。年幼的世凯也没让袁家上下失望,一岁能言,三岁能写,不到五岁便通晓许多同龄孩子都没听过的各种书籍。
此时,捻军首领王庭桢率领项城、沈丘、新蔡、阜阳四县的农民起义,占据项城城东的新兴集、尚店等地,到处袭击地主豪绅,并扬言要攻打项城。住在张营的袁家感受到了极大的危险,袁重三和袁保中一边联合地主豪绅组织团练武装,一边在城东南四十里选了一处险要之地,筑起一座规模宏大的圩子。由于袁家“倡其先”,又是圩子中“首富”,因此被称为“袁寨”。
当时,项城境内筑有一百七十多座圩子,以袁寨规模为最大:总面积十八万平方米,其中住宅三万余平方米,各种建筑二百四十八间,分设住宅、学校、兵营、‘花’园等。砖砌方形寨墙,四角炮楼守卫,三道寨河环卫,‘门’外吊桥高悬,戒备森严,犹如一座军事堡垒。
那时捻军多是轻骑,来去倥偬。每当捻军前来攻寨或从附近经过时,万马奔驰,犹如“飙飞电掣”。袁保中身为一寨之长,掌握生杀予夺之权。袁家“年十五以上能执兵者,咸使登陴”,鸣枪放炮,负隅顽抗。
袁世凯的幼年生活就是在这种兵荒马‘乱’的环境里度过的。五岁那年,捻军进攻到袁寨附近,家里有人带他到寨垣上眺望,他竟然“略无惧‘色’”。他不仅观看过战斗场面,并且从他的父兄那里不时听到捻军“杀人放火”的故事。因此,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便埋下了仇视农民起义军的种子。
袁世凯七岁的时候,袁甲三衣锦还乡。只见马队、车队排出二里远,鸣锣开道的声音传出二十多里,轰动项城,就是县太爷也要出城三十里迎接。袁甲三威风凛凛地骑在高头大马上,看见站在路边恭候的地方绅士也不下马,只是拱了拱手。
“我们家总算出了一个出人头地的大丈夫!”袁家的大人们都流‘露’出抑制不住的自豪感,小孩们投出崇拜的目光。
“将军都有八面威风,那皇上要有漫天威风。出人头地算什么,能登峰造极才是!”袁世凯问父亲,“四爷统帅多少人马?”
“应该有一万多吧!”
“四爷虽是出人头地的大丈夫,却不是顶天立地的伟男儿……”
恰好这话被走过来的袁甲三听到了,他那神采飞扬的面容立马变得深沉起来。袁保中刚要训斥儿子,袁甲三却摆了摆手,并把袁世凯拉到身边问:“我这统帅万人的将军只算是大丈夫,那什么样的人才是顶天立地的伟男儿呢?”
“统帅百万大军的人!”
“你小小的年纪,口气可不小!”袁甲三见这个侄孙相貌不俗,很是喜欢,“真乃袁家千里驹也!”
“韩信将兵,是百万之军的伟男儿;刘邦将将,是把握乾坤、主宰沉浮的真龙至尊。”被袁甲三搂在怀里的袁世凯嘀咕道,“天下山水轮流转,岂知龙脉不会转到咱们袁家?”
袁甲三又是一惊,要是一般人听到这大逆不道的话,会害怕这个叛逆之子给家里带来灭‘门’之灾。可袁甲三是久经沙场的武将,很有些胆量,也很有些见识。眼见满清**,内忧外患,气数将尽,改朝换代也许……
俗话说,环境决定人生。刀光剑影的环境,把袁世凯磨砺成了一个注重实际、注重力量的人。他从小就‘性’格刚毅,胆识过人,而且很会察言观‘色’,逢迎附合,比同龄人显得成熟老练。可以说,他从小就具有成为大政治家、大军事家、大‘阴’谋家的潜质。(请看下一篇:厌文喜武)